我们的交流是在季风的帮助下产生的。季风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并且铸就了多彩的文明和历史。11 月 8 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旅游和文化遗产部首席秘书阿卜德·苏莱曼·琼布在 2024 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上满怀深情地说道。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当天,2024 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在浙江金华举行,主题为“文化丝路心相通 中非携手共前行”。非洲多国代表、驻华使节、非盟代表,以及中方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有关负责人、中非双方业界专家、企业代表等共 240 余人齐聚一堂。他们合力推动中非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为 2024 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 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在未来 3 年里,中非将会携手共同推进一系列行动,其中包括人文交流伙伴行动等“十大伙伴行动”,以此来深化中非之间的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发展。而“文化丝路”计划属于这些重要行动中的一部分。
11 月,2024 年的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在金华开始启动。它开始乘风而上,并且向新的方向前行。那些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更深厚且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这是一条
贯通古今的文化丝路
中国和非洲共同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两千余年的丝绸之路,将亚非两个大陆的商贸进行了串联,把文化进行了串联,也把人员往来进行了串联。它留下了许多友好交往的故事,塑造了共同的文明记忆,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打下了传统友好的根基。
进入新时代,金华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金华决心为中非友好的根基再次赋予文化新的力量。
在尼日利亚,各项非遗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以此庆祝中尼两国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访演过程中,浙婺带去了多个精彩节目,包括全剧《三打白骨精》、折子戏《三岔口》、唢呐独奏《打枣》、民间艺术《九节龙》、徽胡独奏《徽调》。每场演出时,现场的气氛持续上升,一个比一个高。演出结束后,观众长时间都不愿意离开,完全沉浸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到交流月,接着到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活动不断升级背后,是金华多年努力的成果。2018 年首次举办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随后“中非之夜”嘉年华等文化旅游合作交流项目相继举办,包括中非经贸论坛婺剧专场、中非电影展播、中非视觉艺术作品展、非洲博物馆开放周、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金’彩世界云涌非洲”云展等,中非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且越来越精彩,实现了从相识到相知的跨越。
通过这些活动,结成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中非“文化丝路”共同体。
如今,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正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友好合作大平台。金华围绕着这个交流月平台,将力量集中在文化、旅游、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充分利用金华婺剧、东阳木雕、横店影视、义乌小商品、八婺美食等具有金华文化标识的文旅产品,促使对非文化和旅游合作能够深入推进并且扎实开展。《最金华》等 60 多部金华出品的影视作品在非洲国家广泛传播;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先后前往 12 个非洲国家进行访演,观看的人次超过 7 万。
频繁的交流促使心意相互通达。如今,金华正逐渐成为在非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典范之城。金华成功举办了中非智库第十三届会议,发布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成为首个在“全球南方”诞生的国际共识。“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国际友人品金华”“‘金’彩世界 云涌非洲”等云展合作品牌不断被擦亮。金华在与会嘉宾眼中,是浙江乃至全国在对非合作交流方面的主阵地与桥头堡。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打造出了中非文化旅游合作的“金华样本”,并且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这是一场
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
你瞧,这边有一列高铁。这边则是非洲常见的自然风光。其意思便是坐在高铁上能够看到非洲的景象。在 2024 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的间隙,非洲艺术家马里乌斯·克里斯对着自己创作的《友谊列车》进行了介绍。他说道,中国给非洲援建了高铁,而这幅作品代表着双方的友谊。
婺州窑非遗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方益进在一旁说道:“婺州窑可以成为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良好介质与载体。大家借助作品来讲述不同的故事,从而让陶瓷文化的表达具备了多样性。”
这一幕发生在“巧倕坊——2024 中国和非洲国家手工艺创作交流”成果展上。从 2015 年开始到现在,展览展出了非洲 6 个国家的 35 位艺术家在华进行创作交流的陶艺作品。同时,今年“巧倕坊”项目还新创作了近 20 件作品。
不远万里,双向奔赴,中非艺术家的技艺不断交融,心不断贴近。
前一晚,中国婺剧院举行了一场“婺风盛典”婺剧演出。出席论坛活动的中外嘉宾以及金华市民一同观看了这场演出。精彩的婺剧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并未阻碍非洲友人喜爱婺剧,开怀的笑容与热烈的掌声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两位来自坦桑尼亚桑吉巴尔达拉布艺术团的艺术家作出了回应。在 2024 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上,他们带来了具有非洲风情的表演。并且,他们同样收获了中国观众热烈的掌声。
“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以及正确义利观,在金华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交流会当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驻华大使伊莎贝尔·多明戈斯抵达金华,与她的中国朋友进行会面。今年 9 月,两国把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伊莎贝尔称,旅游能够成为推动两国关系的一个极佳切入点,“此次会议来得很及时,开启了一扇促进中非文旅发展的大门”。
伊莎贝尔大使持有此观点。在交流会现场,5 位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进行文旅推介,他们诚意满满。他们通过视频、图文在现场展示了非洲国家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莱索托王国驻华大使肯尼恩·拉巴莱表示,文旅领域是中非未来能够合作的关键领域,正是由于有了在金华的这场交流会,他们才能够把非洲的美景推介给大家。
中非文化旅游交流能有如此热烈的氛围,是因为交流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执行主任罗德里格博士表示,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中非之间的这种“双向奔赴”,正在开启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
这是一组
命运与共的壮阔蓝图
中非友人手拉手进行交流,会议结束后他们依然不愿离去……在交流会上的这些场景,真切地展示了中非之间跨越万里的深厚友好情谊,同时也展现了中非在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方面的广阔前景。
金华与非洲之间,有年复一年的亲密合作。从金华前往非洲,从非洲来到金华,这种合作使得文化丝路的蓝图逐渐变为实景,并且构图也在不断地丰富起来。
浙江师范大学新月湖畔坐落着中国高校中首个综合性、实体性的非洲研究院。该校中非研究院的院长刘鸿武进行介绍,自 2007 年创办以来,研究院累计承办了将近 300 个对非研修项目,有 6000 余名非洲官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参与培训,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今年举办了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这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作为举办者所做出的贡献。在该会议上,中非学者共同发布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并且围绕着应对当前的全球性挑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想,充分凝聚了中非在理念观念方面的共识。
金华是百工艺都,职业教育是金华教育领域的一张金名片。有一批高职院校成为了非洲青年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今年 4 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迎来了 30 名卢旺达留学生。仅仅过了半年多的时间,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才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菲力明在第九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中获得了全场的最高分。电子商务专业的李华已经能够独自完成选品和推销的工作。他期望毕业后能够开设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将中国的建材引进过来,以此来推动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中非文化旅游合作发展迎来了新的动力。2024 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了中非携手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这开启了深化中非人文交流的全新篇章。
落实中非北京峰会的成果与共识,并且进一步拓展文化和旅游合作的新路径、新空间以及新模式,这正成为金华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行对非文化交流合作的重点之一。
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称,未来,金华会以“打造新时代中非文化丝路交流合作的典范”为目标。凭借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平台,实施对非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着重推动中非在音乐、美术、非遗、文博(图书)、演艺(舞蹈)、旅游这 6 大领域开展文化丝路合作。同时深化拓展商贸文创、影视拍摄、中医健康、百工百艺、特色美食这 5 大领域的交流。积极融入“文化丝路”,持续推进中非文化交流推陈出新且走深走实。
人们相信,在共逐现代化的征程上,金华会扬长补短。在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金华会不断创新。金华将携手广大非洲朋友,为高质量共建“文化丝路”添砖加瓦。
(本版图片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本文来自作者[xl131]投稿,不代表新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l131.com/jyan/202503-1345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福号的签约作者“xl131”!
希望本篇文章《2024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文化丝路心相通,携手共前行》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福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我们的交流,是在季风的助力下孕育而生的。季风不仅促进了文化融合,还铸就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和历史。”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