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起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关键途径;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内在需求;同时,还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建设方面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可以从以下多方面下功夫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增强其政治领导力,增强其组织覆盖力,增强其教育引领力,增强其社会号召力。
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领导力。部分高校存在着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以及政治执行力不够的状况,政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增强政治领导力。其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刻领会政治建设在工作里的重要性,将政治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在人才引进流程方面,必须严格把控政治导向;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必须严格把控政治导向;在教材内容选用方面,必须严格把控政治导向;在科学项目研究方面,必须严格把控政治导向;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其他关键环节上,也必须严格把控政治导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高校应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牢牢把住学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构建起正面、健康且积极的校园舆论环境。同时,面对网络空间这个思想舆论阵地,必须要主动去抢占,主动展开出击,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师生的头脑,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理想永州》栏目组会定期把教育系统的专业人士邀请过来,用心打磨每一期节目,并且主动把“思政课”转移到网络空间当中,凭借“乡音”来传达“党音”,这样就进一步把网络舆论的主阵地给拓宽了。另外,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协同一起推进。具体而言,要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此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高校得到贯彻与执行;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要注重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通过专家讲学、实地研学、交流互学等形式开展丰富活动,利用好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拓宽党日活动的场所,以此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为高校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能够直接体现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高校的情况。完善组织体系建设以及增强组织覆盖力,这是确立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彰显党在高校的核心作用的内在需求。首先,由于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推进基层组织网格化管理这件事就显得特别重要。师生行为结构与活动场所在不断变化,这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迅速适应这一趋势。高校要摒弃传统上组织设置与行政机构完全重合的僵化模式,逐步推行基层组织网格化管理。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网络,实现党组织工作的精细化和高效化,这样就能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次,要合理地控制支部的人数规模。因为群体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高校在设置党支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组织结构方面的新变化,考虑管理模式方面的新变化,考虑学科设置方面的新变化,以及考虑人才培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布局,来确保每个支部的人数规模是适中的。同时选配以“双带头人”担任书记,让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学生成为支委的党组织班子。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持组织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又能够让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面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大力推进智慧党建,树立“互联网+党建”这一先进理念。积极探索新媒体党组织覆盖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体系等多元化渠道,不断拓展党组织的覆盖范围,从而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智慧党建大力推进,能打破时空限制。能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沟通。还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党组织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准管理。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引导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保障高校的办学方向以及提升育人的实效而言,是重要的抓手。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强化育人功能,增强教育引导力,以此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一方面,要打造党建品牌集群,并且对其进行优化。高校党组织要塑造党建品牌项目,这个项目要贴合师生群众需求,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勇于进行创新。在内容方面,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创新性与灵活性。高校党组织要把“一站式”学生社区这个平台利用好,要让教师党员、思政课教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等优秀群体的先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组织并号召全体学生,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团结力。从而进一步发挥党建品牌的教育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党建+”资源平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不能仅局限于校内,高校需加强与地方各类党组织的紧密合作,同时要协同联动,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探索合作模式,进行共建共享。深化合作内容,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如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着眼于实际需求,共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智力资源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高校党组织借助校外“党建+”资源平台,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引导的力度,提升党员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高校的力量。
党员的责任意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将这一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党员自觉服务、自觉行动的指南针。党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根本标准,要增强为师生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并且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尽力满足师生合理的要求,让党员将服务转化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其次,要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平台。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以志愿服务来贡献价值力量。它可以设立“党员先锋岗”,从而发挥党员先锋的榜样引领作用,借助典型、先进的党员进行服务,并对他们进行表彰,以此激励更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能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像“志愿汇”等相关软件,组建党员服务团队,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网络,以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开展“结对帮扶”服务,通过党员群众精准的“1+1”帮扶形式,为帮扶人员提供精准帮扶,实现便捷、精准、有效的服务。第三,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实效。高校基层党组织需完善并落实运行机制,要明确服务的具体流程,将服务的分工落实到位,保障服务的组织工作,以此确保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完善基础保障机制,保障预算的投入,在确保经费充足的同时,要加大对服务工作的资源投入力度,在人力方面,吸纳更多党员加入服务队伍,在物力方面,保证基础物资的充足;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把服务成效纳入党员评议以及组织考核体系中,通过定期进行评估以及反馈改进,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
(陈猛,许圣翰,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是湖南科技学院 2022 年度党建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湘科院校发〔2022〕108 号。
本文来自作者[xl131]投稿,不代表新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l131.com/jyan/202503-134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福号的签约作者“xl131”!
希望本篇文章《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路径与策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福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不仅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关键路径,也是高校勇担“为党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