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光辉灿烂。在数千载的时光里,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还是综合国力的水平,长久以来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然而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近代中国为何会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我国古代科技水平曾经如此发达,却没有催生出现代科技,也没有出现现代商业和现代国家。
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不过却有不少答案。有些人觉得正是因为中华文明过早地成熟了,始终被自身的过去所束缚,所以才无法走出前人的光芒;还有些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在起作用,这个民族天生就缺少进取和冒险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现代社会和科学得以形成的基础。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国人对科学精神不够重视,没有出现致力于精确计算的学科。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家所写的差不多先生,这就能够说明问题。
有一种解释,认为如今的这一切是此人当年的改革所导致的,而此人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商鞅,人们将这一切归罪于他。
一、商鞅的功绩和影响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他进行变法之后,秦国以往在战国七雄中最为贫穷落后。秦国自此开始一步步强盛起来,最终成功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古代封建王朝。
如今,秦国历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三部曲中,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讲述。
商鞅本是卫国人,所以也叫卫鞅。他出身于卫国王族,然而在本国却未获重用。随后他前往秦国效力。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因为当时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国家观念和忠君思想,那是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所以并没有认为效命于其他国家就是叛徒的观念。
个人的义气很受尊敬。所以人们所认同的是士为知己者死,而不是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主若对臣子像手足般亲密,臣子就会回报君主成为其左膀右臂;君主若对臣子如待宠物,臣子则会对待君主如伙伴;君主任意糟践臣子,臣子必定会对君主如仇敌。
因为当时的社会思潮过于自由,对君主的权力和政策执行造成了侵害。所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最为注重用法制来替代人治,以减少政策的摇摆和不定。他在秦国变法之前曾经徙木立信,目的就是借此树立自己以及秦国国君和政策十分讲信用的形象。
商鞅变法的很多条款侵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所以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迫害。然而这些政策对秦国的国家利益几乎都是有利的。比如过去秦国贵族仅凭血缘就能从国家获得供养和职位,而在变法之后,他们必须通过军功才有机会获得封赏。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还削弱了贵族们在秦国朝堂的势力。
商鞅遭到老贵族的仇视,然而秦国国君一直给予支持,所以变法没有中途停止。
二、商鞅政策造成的副作用
商鞅的变法让秦国迅速变得强盛。然而,正如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商鞅变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之后的两千年间,这些问题逐渐演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祸患。
商鞅变法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在于,它对社会的控制呈现出过于严密且死板的状态。 商鞅变法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对社会的控制达到了极为严密且死板的程度。 商鞅变法最为人所诟病的方面是,它对社会的控制太过紧密且僵化。 商鞅变法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在于,其对社会的控制具备过于严密和僵化的特点。 商鞅变法最为人所诟病的内容是,它对社会的控制过于严密且缺乏灵活性。
秦朝的严刑酷法被记入史书,那是民族的血泪。像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故事,还有陈胜吴广起义等事件,这些都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商鞅为防止民间因义气相互隐瞒而致犯法人员脱逃,把所有农民变为民户,且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那时的农民除需到外地服役外,几乎没有离开本乡的机会。这既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又起到了控制犯罪的作用。
这种政策仅对统治者有利,它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君主和官员除外,其他人都被他们以管理犯人的方式予以监控。
秦国的法律极为严苛。从出土的云梦地虎睡简等文物可以得知,在秦国,个人的素质问题甚至能被上升到国家刑法的层面。即便只是随地大小便这样的小事,或者乱扔垃圾,都可能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国家,又有谁会真心去爱戴呢?所以,一旦秦始皇去世,各地爆发起义也就是自然而然、合乎情理的事情了。
秦国自身灭亡之外,严刑酷法导致了对创新文化的扼杀。人们很容易就会犯错获罪,所以自然就不敢去进行创新了,他们害怕因为一点小事违反了法律规定,从而遭到迫害。
其次,商鞅对读书人的怀疑精神进行了扼杀。这使得很多争论都未能得到解决,最终这些问题就如同埋入地下的火山一般,总是会定期爆发。
商鞅不注重学术以及各类争论,仅凭借强力的行政压制手段来压制所有的言论自由。这意味着既不存在言论,也不存在自由。对于这样的政策,下面的百姓仅仅只有执行的义务。
统治者与执行者的谈话和讨论渠道因此完全被中断。只有统治者主动去询问并实地考察,努力去弥合这个矛盾,不然问题就会被压制,且完全没有解决的可能。
这造成了读书人不注重科学思维的结果。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通过科学思维无法获得上升的渠道和空间。而做官所带来的利益是最为明显且最快速的。商鞅不认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论,他直接要求国民以官吏为师。
所以,秦国变法从表面上的法治走向了人治。因为所谓的法,从制定到执行,既没有弹性,也没有讨论的余地。法治的效果只取决于制定法律的人是否有能力。如果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出了问题,就没有补救的余地了。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品经济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然而始终未能实现质变的结果。
我国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当时有大商人极为富有,财富可与一国匹敌,能够与各国君主平起平坐,还产生了政治诉求。曾有这样的谚语: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三、商鞅的教训和西方发展经验
商鞅认为,商户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仅仅是促进了流通罢了,所以应当对他们进行压制,不能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地位。但这并非最为重要的方面,商人的流动性较为突出,并且见多识广,很多商人都很聪明,时常借助国家的政策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当时秦国进行考虑,统治者认为不需要那种聪明人脱离朝廷。这样的聪明人游离于朝廷之外,会给他们的统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对商人的扼杀,使得我国经济始终无法取得突破,一直未能达到更大的规模。
从西方的经验角度而言,商鞅所推行的社会监控政策以及重农政策,这些政策是他们所期望达成的,但在实际的统治过程中却始终未能实现。正因如此,欧洲中世纪一直都处于战乱状态,并且各国君主实行着黑暗的统治。
当时的君主没有能力对国民实行严密的监控。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才得以顺利发展。
结语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商鞅因自己的法令而自食其果,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无论是法律还是人,都做不到毫无瑕疵。因此,看待事物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既不过分赞美,也不肆意诋毁。
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设立一种纠偏的机制,以防止类似的恶果出现。
参考资料:《离娄篇》
本文来自作者[xl131]投稿,不代表新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l131.com/jyan/202502-132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福号的签约作者“xl131”!
希望本篇文章《李约瑟之谜探秘:为何中华民族古代科技领先却未能产生现代科技与商业》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福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这些政策几乎都是有利于秦国的国家利益,比如过去秦国贵族仅仅因为血缘就能从国家获得供养和得到职位,在此之后都必须通过军功才有机会得到封赏,因此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